耕織時代,人們將棉花等絨毛彈松,再紡成絲線,用絲線織成布匹。到了“羊吃人”的工業時代,機器替代人工,稱“紡織”(woven)。后來,出現了各種沒有紡線織布的成氈工藝,稱Nonwoven。
過濾材料中沒用到紡和織的工藝包括:針刺、熔噴、紡粘、氣流成氈、粘接法、經縫、水刺、靜電紡、造紙,等等。
1975年,上海紡織研究所幫助上海紅衛棉紡廠建了條粘接法生產線,紅衛廠借機改個高科技名字:上海無紡織布廠。市紡織局的批文下來后,廠領導才發現廠部打字員在申報稿上漏打了個“織”字。成了“無紡布廠”。讓上級修改批文太麻煩,就這么用下去了。
搞紡織和無紡的那幫人文字功底深。他們管1米多粗的輥子叫錫林(cylinder);汽油桶那么粗的稱道夫(doffe);大腿那么粗的是羅拉(roller);搟面杖那么細的才是輥子。
廣義的紙質材料指所有通過纖維沉積的方式制成的薄頁狀材料。所以過程上,大類可以分為干法制紙和濕法制紙兩大類。無紡布屬于干法過程形成的紙質材料。而傳統上通過水來沉積纖維形成的材料一般稱為濕法紙質材料。
紡織和造紙行業關于濕法的爭議由來已久,原因是紡織和造紙原來都隸屬輕工,學科有交叉又有區別,濕法就是共有的一種工藝,故紡織人和造紙人都往自己的學科方向上靠。woven一般主要是指機織物(經緯垂直交叉織造而成),non-woven有很多的翻譯版如不織布,無紡布或非織造布等。
1、紙和無紡布有共同的本質特征,所以是同一類材料;2、無紡布成型技術被認為是造紙成型技術在流體使用種類上的發展,是非水流體成型技術發展的結果;3、紙在工程技術領域和國民經濟領域內的歷史和影響超過無紡布;4、基于以上三點,紙在概念上的外延被認為大于無紡布;5、因此,在大類上,紙的概念被認為更合適用來命名由纖維構成的薄頁狀材料,特別是在中國的歷史背景環境下。
無紡布,在日本臺灣叫不織布,我國書面一般作非織造布。
無紡/不織/非織造,是工藝統稱,是相對于紡織(包括機織和針織)而言,其與造紙工藝類似,完整工藝包括成網和加固。
成網工藝有干法和濕法,干法多用,濕法少用(目前常見的濕廁紙用的無紡布是用濕法)。
一般非織造布按成型加工工藝主要分為紡粘、熔噴、水刺、針刺、縫編、靜電紡等,其他極少。
非織造也就是一種工藝統稱,產品是中間產品,沒必要對其劃分定義等太糾結吧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