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在天花板、自帶風機的高效過濾單元。
正常翻譯為“風機過濾單元“。拗口。一次參加美國制定FFU標準的會議。徐騰芳主持那項標準,參會的華人還有美國普渡大學的張陸滿。徐博士是福建人,本科在清華,他是美國FFU標準的召集人。張博士是臺灣籍客家人,普渡大學副教授。午餐時我行個令:為FFU起個地道的中文名。經三位華人博士仔細推敲,最后定名”濾扇“。上口,好記。
回國后,我找到FFU生產廠家蘇州Envionrco工廠,那家曾是世界上最早推出FFU的公司,我建議他們將產品說明書上的FFU改成中文“濾扇“。一周后回話:經集體研究,否決了蔡工的提議。原因是:缺少技術含量。我當時主持制定一項國家標準,我在那上面用了”濾扇“這個詞。那項標準從《征求意見稿》到《送審稿》一路暢通。最終審批時,被一幫比我更老的老頭兒把”濾扇“這個詞換掉了。理由是:缺少技術含量。
再往后,在恩施召開的CRAA團體標準《風機過濾單元性能試驗方法》編制工作會議上,我再次提議“濾扇“。經以會代表投票,蔡工提案獲得了80%的反對票。
橫向送風的類似設備是EFU(Equipment Fun Filter Unit)。國內折騰FFU的老大是同濟大學林忠平教授。小林老師給EFU起名“設備端風機過濾單元“。名字太長了,我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