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上海疫情封控管理期間,小區嚴格落實人員“人不流動,足不出戶”。足不出戶就是不出家門,就連走出家門到樓道都不行,更不要說到小區露天區域、地下車庫等戶外空間活動。但疫情不見減輕,每天感染人數依舊居高不下。小區封控已久,還不斷出現陽性感染者。除了已知的原因外,也許還存在著隱匿性傳播,有的居家不出卻被感染。疫情期間國內外還出現極個別難以用經典理論解釋的傳播案例。
近日流傳新冠病毒會順著風向傳播,使不同樓棟出現感染的現象。也有報道同樓不同單元間通過各種通道傳播(見圖1)[1]等等。在疫情中能對疫情發生的各種事件進行理性分析,而不是那些嘩眾取寵,無論流傳是否正確,都值得肯定。隨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王新宇接受采訪表示:“因為新冠肺炎除了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兩種途徑之外,還可以通過空氣傳播。而空氣傳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高濃度病毒顆粒的氣溶膠”。目前醫學界尚無明確新冠病毒能夠跨樓宇傳播的研究結論,僅存在理論上微小的可能性?!斑@種微小的可能性不應被夸大,造成恐慌?!薄伴_窗通風始終是切斷空氣傳播這條傳播途徑的有效措施,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我國的防疫政策,都一直建議大家多開窗、多通風?!盵2]這些心平氣和的解釋與探討更值得稱贊。
圖1 同樓不同居室間的傳播[1]
在目前防控形勢下,居家不接觸外人,直接飛沫傳播幾乎沒有可能。居民無論接觸外來物品,還是樓內建筑通道表面,都帶口罩,回家立即洗手消毒,對物表的接觸感染也基本無可能。那么只有病毒的空氣傳播了,其最大困惑在于病毒遠距離傳播還能維持足夠感染劑量與活性。如去年發生異樓窗戶對窗戶之間的跨樓傳播;今年西安機場、華亭賓館熱點傳播事件[3],發生在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遠距離傳播,盡管兩區域的獨立通風空調系統互不相關;同樓不同居室間傳播案例也有不少報道等等。這種隱匿性、甚至詭異的傳播,不應簡單地去否認,也許是給人們思維啟迪或探索機遇,更應值得關注與探索。
2.探討小區病毒隱匿性傳播
對呼吸道傳播病菌而言,空氣傳輸途徑總是存在的。無論建筑內樓道還是水、電、風管道及其安裝縫隙,無論沿大樓外墻傳輸還是樓間傳輸都是傳輸途徑。關鍵在于病毒在空氣傳輸過程“遠距離飄移及維持感染劑量與活性”。即使居室內感染者呼出病毒,只要通風換氣合理有效,室內病毒濃度通常不會高,除非在通風較差、空間狹小且感染患者多的居室。理應向樓內外傳輸的室內病毒濃度,而不是感染者的直接呼氣,況且飛沫也傳不遠,要么感染者故意對著通道吼叫傳毒。即使在通道內病毒隨氣流傳播,但因其擴散性能好,而會很快被四周空氣不斷稀釋,濃度很快下降;如病毒飄向室外,在空氣環境中受到溫度、濕度、陽光(紫外線)等因素影響,活力會很快衰竭。即使有可能發生異樓對窗跨樓傳播,但傳播幾率很低。因此按經典的病毒飛沫與空氣傳播理論,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法來探討是無法解決隱匿性傳播問題的。
新冠病毒疫情中,確有極少數的隱匿的感染案例是由病毒氣溶膠通過建筑空間遠距離傳播。集中式通風空調系統幾乎不可能傳播病毒,但大樓浴廁下水道與排風管路卻有可能,如香港的淘大花園[4]。這是因為浴廁的下水道有可能成為病毒的富集地,大樓的下水道連通各居住單元的浴廁,某浴廁的下水道存水彎的水封干涸,病毒有可能會從下水道逃串。廁所排風氣流有可能把污水管內帶病毒的水滴進入室內引發感染(見圖2),這是病毒借水霧的作用所致。如大樓配置集中排風管路又沒有末端排風機(所謂自然排風),某浴廁的排風會倒灌到未開排風機的另一浴廁內,引起傳播。這類似于大樓廚房集中排煙氣通道會產生所謂“串煙”的問題,但未見大樓廚房集中排煙氣通道因“串煙”引起病毒傳播的報導。
圖2 香港淘大花園SARS病毒散播示意圖(引自“決勝非典_香港的十個瞬間”)
如果舉一個不恰當例子,沙塵暴來勢洶洶但傳輸距離不大,擴散較快,持續時間不長。而霧霾卻可橫跨千里傳輸,久久飄浮在上空。就是因為伴隨著霾的發生同時霧產生。細塵被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所裹挾,霧霾這種顆粒聚集體才有可能隨著氣流飄移千里很難擴散,造成的危害更大。說明顆粒與水霧聚合會使傳輸能力大大增強。
3. 氣云——新的傳播方式
感染者呼出的病毒總是被裹在唾液或粘液液滴中,呼出飛沫與微粒的粒徑范圍很大從小于1μm至大于100 μm,在空氣中保持懸浮的能力不僅取決于粒徑大小與形態,還取決于被呼出速度以及周圍的空氣狀態。來自肺部溫暖、潮濕的呼氣在較冷的環境內容易形成霧氣,國外稱之為氣體云(gas cloud),是多相體(multiphase)并得到實驗的驗證[5]。一旦形成氣體云(見圖3),由于云中所含液滴的蒸發的時間比孤粒液滴的時間長得多,液滴的壽命可以大大延長1000倍,從幾分之一秒延長到幾分鐘。與孤粒呼氣液滴相比,,由于浮游在空中的云被同樣動量的氣流推進的距離要遠得多,且不容易沉降。氣體云的形成取決于患者個體生理(如呼氣量大,頻率高,呼出速度大,講話飛沫多等)和環境條件的各種組合(如溫度、濕度和氣流)。而飛沫中不同粒徑的液滴沉降或蒸發的速率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大小,還取決于氣流的湍流程度和速度,以及周圍環境的特性。這氣體云還會捕獲呼氣而擴大。
圖片
圖3 氣云模擬及傳播特性
氣體云(Gas cloud)強調的是以個人呼氣成分為主。文獻[5]提及的是氣溶膠云(Aerosol cloud,簡稱氣云)與氣體云不同,是個人呼氣與環境內液粒、塵埃和氣體形成了多相體,有時可見,有時不可見。氣云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如室內人員多,通風較差,空氣中含有人的呼出物和體表分泌物(如汗味)多,相對濕度大等因素,容易局部聚集形成氣云。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有脂質外膜,如果廚房排煙不佳,高脂肪高蛋白的菜肴多,室內油脂與蛋白含量高(油膩氣味)。只要含有脂肪顆粒形成的氣云就很難短時消除,新型冠狀病毒很難死亡。這也許是為什么疫情中聚集性傳播總是與高級海鮮與肉類有關,室內傳播常常會發生在餐廳。
總之,氣云也許是尚未觀察到的新的傳播方式[6]。有可能在空間局部較長時間內保持最低感染劑量與活性,不像飛沫傳播不遠,又不像空氣傳播擴散性好方向性差。氣云跟隨氣流性能好,且隨氣流傳播的途徑與方向性清晰,即使微風也可飄移很遠。
表1反映了飛沫傳播、氣云傳播與空氣傳播三種傳播方式的不同特性[7]。
表1 三種傳播方式與特性
如果依照“新冠病毒會順著風向傳播,使不同樓棟出現感染”的思路分析,很明顯病毒隨主導風氣流傳播,方向性很強,而且傳播距離那么遠還能維持感染劑量與活性。由于飛沫傳播不遠,空氣傳播因擴散使得病毒也很快被稀釋,傳播面會很廣,不可能有明顯的傳播方向。如假設在室內形成的氣云被飄到室外,氣云局部聚集起病毒感染劑量,不易蒸發,隨風飄移,呈現出很強方向性。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如陰天、低氣壓、微風、早晚、是有可能發生傳播的。
同樣形成氣云的病毒,只要有合適的氣流就氣云(而不是感染患者居室的濃度)會通過建筑內各種空間、縫隙(見圖1)遠距離傳播,這種隱匿性傳播值得注意,且發生多次。如果病毒空氣傳播,無論樓內風道,還是風、水、電管道及其縫隙,距離稍遠就不可能維持病毒感染劑量與活性。疫情期間各國對病毒感染發生地的通排風管道進行大量的檢測,大多無果而終。即使有的在通排風的風口表面上,甚至在空氣中檢測出病毒基因材料(核糖核酸或RNA),并不等于含有活病毒,更不意味著病毒載量可以使人致病,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最后也不了了之。
現在居住建筑大多是大開口窗戶(見圖1),常常在自然狀態下會形成窗戶的下部進風、上部排風(見圖4)。如大樓低層有感染者的住戶浴廁排風扇外墻排風,有可能沿著外墻經上層或附近住戶的外窗進入室內引起傳播。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感染者住戶外窗也有可能發生如圖1的傳播。
圖4 在自然狀態下通風(左圖是風壓作用,右圖是熱壓作用)
4. 結語與建議
除了已知原因外,對于疫情期間封控小區發生新冠病毒隱匿性傳播,應客觀分析。各國在疫情中也有類似隱匿性、甚至詭異的傳播的報道,不應該用經典的理論簡單地否認,或忽視它的存在。這也許是給予我們思維啟迪或探索機遇,更應值得我們關注與探索。
氣云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形成,氣云傳播在建筑空間內可能出現,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尤其是在樓間的遠距離傳播幾率更低,但有可能發生。氣云只是我們提出一種假設,至少可以解釋空氣傳播難以聚集起感染劑量;飛沫無法常時間懸浮、遠距離傳播,以及一些傳染的方向性強且隨機性大的詭異傳播案例。盡管氣云已得到國外實驗驗證,但還需要大量的實地調研與檢測。文獻7給出許多防范氣云形成與傳播的建議。希望有關部門能重視開展病毒氣云傳播研究課題。
小概率事件不必引起恐慌,就像怕有交通事故而不出門。本輪疫情已經發生一段時間,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相關數據,應該實事求是地向人們說明奧密克戎病毒真實的特點、毒性及其對人體影響,消除不必要的恐慌。開窗通風依然是防控的最佳手段。而對于有感染患者的居室,應該要求感染者自覺在居室內戴口罩,以有效防止病毒散發與積累,也可開啟室內凈化器或家用空調器除濕模式,避免室內形成氣云,且居室內盡量少開窗。而不是去要求整個小區都關窗,即使以防萬一,也只需在陰天、低氣壓、微風、早晚關閉主導風方向的窗戶。大晴天、強對流天氣是不可能出現小區樓間的傳播。除非這病毒真正是以空氣傳播為主,且感染劑量很低,類似麻疹,那現有的管控措施都無效,唯有依靠個人防護和研發有效疫苗了。
¥0.00
¥0.00
¥0.00
¥0.00
¥0.00